抗战胜利后,党中央确定了“向北发展,向南防御”的战略方针,并派两万名干部、十万大军出关,逐步建立了巩固的东北根据地,为全国解放战争创造了条件。
那么,是谁先提出了进军东北的主张呢?对此学术界出现了两种说法。一种说法是刘少奇同志,在毛主席去重庆谈判期间做出的独立决策。另一种说法是,黄克诚大将提出建议并做出了决策,认为没有黄大将的建议,就不可能出兵东北。
那事实究竟是怎么样的呢?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。
首先,我们要明确一点: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战略家在做出战略判断或决策时,绝非凭一时冲动或突发奇想,而是基于长期对时局的观察与研究,根据事态的发展变化,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做出正确判断与决策。
这一过程需要长期的思考、酝酿、论证以及充分准备。对于东北局势的把握与决策,毛主席就经历了这样一个漫长且周密的过程。
展开剩余80%实际上,早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,毛主席便已开始构思战后的战略布局。1942年7月9日,他给当时暂留山东的刘少奇发去一封电报,提出了战后的初步构想。他指出,若日本战败撤出中国,应将新四军和黄河以南的部队集中到华北地区,甚至考虑将整个八路军、新四军都集中到东三省,以此为国共继续合作创造有利条件。由于这还只是初步设想,他特意嘱咐刘少奇不要外传。
随着局势的发展,到了1944年,在一次会议上,毛主席正式强调了开展满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。他指示晋察冀分局、山东分局等成立满洲工作委员会,动员并领导一切可能的力量投入到满洲工作中去。
同年11月23日,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主席团会议上,毛主席再次提及对东北问题的设想。他表示,中国的国土,蒋介石丢到哪里,我们就跟进到哪里……还要准备数千名干部前往满洲。这些言论充分表明了毛主席对东北问题的密切关注与深入思考。
1945年,随着2月雅尔塔会议的召开和5月德国的无条件投降,日本侵略者的末日已近在眼前。5月27日,在七大会议上,毛主席首次提出了出兵东北的具体计划,即派遣15万至20万人组成20至30个旅前往东北。他多次强调东北的重要性,认为东北四省对于胜利至关重要,并希望有东北籍人士能够当选中央候补委员。
在1945年6月10日的七大会议上,毛主席再次着重强调了东北的重要性,特别是其在经济方面的优势。他认为,拥有东北将为中国革命提供稳固的基础,而当时的基础尚不稳固,因为我们的根据地仍主要依赖手工业,缺乏大工业和重工业,且地域上尚未连片统一。
从1945年8月起,毛主席的战略构想开始付诸实施,这不再仅仅是思想政治动员或战略构想的信号。
8月12日,他命令冀东三个军分区的部队分别向承德、赤峰和沈阳进军。同时,山东的万毅部队也迅速做好出发准备,准备开赴东北。
8月18日,毛主席发电给山东军政负责人罗荣桓、黎玉、萧华,命令万毅部队调往东北,在河北至热河边境待命,并指示尽可能抽调所有东北籍干部加入万毅部队。
8月19日,他又命令晋绥军区政委林枫率领1200多名干部从延安出发前往东北,预计一周后抵达。然而,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限制以及国民党的合法地位,东北的行政权力仍掌握在国民党手中。
同时,由于苏联与国民党签订了中苏条约,对我们党的援助也受到了一定限制。因此,我们军队能否顺利进入东北开展活动尚不确定,但派遣一部分干部先行进入并展开工作应该是可行的。部队进入东北的具体事宜只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决策。
1945年8月28日,毛主席与周总理、王若飞乘飞机前往重庆进行重庆谈判。在赴重庆之前,毛主席已做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,包括党内及各根据地的事务和人事安排。中央由刘少奇代理主席,并增补陈云、彭真为候补书记,以确保在毛主席和周总理参加重庆谈判后,中央仍能保持五人会商、部署各项事务的机制。
特别是针对国共可能爆发的军事冲突,毛主席也做了相应安排。他首先与刘伯承、邓小平等离开延安前线的人交代,要放手去打,不必担心他们的安全。他们打得越好,安全就越有保障。
随后,他发布党内通知,指示只要国民党来侵犯,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把握,就要坚决回击,彻底消灭敌人。我们要么不打,要打就必胜,绝不被敌人的气势所吓倒……综上所述,毛主席制定进军东北的战略方针是经过长时间深思熟虑,并随着形势变化而做出的重大决断。
东北战场的部署和进展都是在毛主席制定的战略框架内有序推进的,中共中央在刘少奇代主席的领导下忠实执行了毛主席的战略部署。至于黄克诚在1945年9月15日提出的建议,那是在东北大战略开始实施后,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的具体建议。这个建议仅仅涉及具体出兵部署,并不影响出兵东北这一大战略决策本身,它只是一个针对具体情况的补充建议而已。
发布于:河北省